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9/10/25

電子書市場熱了?

【陳穎青】
  全世界的
電子書發展真是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奇特境界。一方面硬 體廠商勇往直前,如飛蛾撲火一般衝鋒陷陣,全心投入。且不說市場 最熱的美國,光是台灣本地,不只電子大廠個個有電子閱讀機的開發 計畫,連小資本的系統業者,也得力於台灣優良的代工傳統,推出O DM的閱讀機。甚至傳統上跟出版產業素無淵源的電信、手機業者, 也趕上風潮,從系統到商城,全力搶攻這個「即將出現」的市場大餅 。
  但狂熱的另一方面則是不同的聲音。美國的出版產業調查已經指出 ,即使亞馬遜的「點火」閱讀機(Kindle)連續兩年賣到斷貨,美國
電子書的市場,仍然不足總體圖書市場的五%。而亞馬遜上半年企圖 把新版閱讀機推進大學校園的實驗計畫,也在上個月宣告結束。想要 透過校園推廣教科書採用閱讀機,終因使用者體驗太差,與傳統紙張 書的友善無法比擬而告失敗。
  此外病癒復出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訪問時,直接嘲笑亞馬遜說,通常一家公司的產品如果賣得好的話, 他們一定會大力宣揚自己賣了多少,不過他卻從未看過亞馬遜公布點 火電書機的銷售數字。

  硬體的狂熱對照起美國業界大老的冷靜,讓我們對台灣推動數位內 容產業幾乎一面倒向硬體,感到憂心。以全世界
電子書閱讀機長達二 十年以上的推展經驗來看(如果有人記得溫世仁先生的話,就會知道 電子書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產物),可供閱讀的書目多寡,絕對是產 業成型的核心條件。台灣目前在推展電子書產業上對內容的推進可謂 完全失焦。
  第一個問題是,這個產業到底是硬體產業還是內容產業。

  近年來台灣出版產業年產值一路衰退,各種官方委託的產業調查, 年產值估計都不到三百億。出版業如何從紙張時代的不足三百億產值 ,能夠轉變為
電子書時代官方宣稱的一千億產值呢?這個產業到底是 硬體產業還是內容產業呢?

  如果電子化將使得產值萎縮,出版業者會自絕生路,把所有內容自 動奉上數位化的祭壇嗎?當紙張是主要媒體的時代,印刷產值對紙張 書而言是毫無地位的,而到了
電子書時代,我們則反向地忽略內容供 應者的角色與價值。如果美麗的機器上沒有書單可以下載,這個機器 又如何有機會成為產業呢?
  台灣某些耗資巨大的漢籍文獻掃描計畫,至今無法普及成為全民的 公共財,相對於Google以一個商業公司所推動的世界圖書掃描計畫, 我們對紙本內容數位化的視野和胸襟,實在是讓人汗顏。
  第二個麻煩是,我們把自己陷於數位版權管理(DRM)的陷阱。
  許多此刻正在研議,或即將上線的
電子書銷售體系,為了照應出版 廠商對盜版問題的憂慮,毫無例外都設定了最嚴密的數位版權管理系 統。可惜這些系統卻未考慮數位環境上應該容許的選擇彈性。事實上 對許多作者或出版社,他們並不介意售出的電子書在不同機器間轉移 、複製、出借。新人作者會更願意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複製流通傳遞 擴散。

  台灣軟硬體廠商唯一達成共識的
電子書EPUB開放規格,本身就 容許內容供應者指定自己作品的DRM保護條件。如果有作者決定自 己某本電子書的DRM策略是不鎖碼、不保護、自由在不同機器間複 製,系統業者理當承諾要提供這樣的電子書版本供讀者採購。

  最後一個問題是使用者體驗問題。亞馬遜在美國推廣用點火閱讀機 取代教科書計畫,最後以失敗收場,原因就出在使用者體驗太差,過 去學生可以在低科技的紙本上做的事情,在高科技的點火閱讀機上卻 做不到。台灣
電子書計畫也包括要從教科書和圖書館市場先建立基本 市場。要小心的是,電子書如果不考慮使用者體驗的話,無論政策指 定的強度多大,最後都會變成一場空。
  (作者為「內容推進實驗室」網站站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hm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